唐山大丰谷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2019.3
一、 指导思想
1.以教育部2017年9月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
2.以 “为孩子成功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宗旨,以“立德、立志、立功、立言“四立”核心价值目标,以“合作、责任、认知、坚韧、创新、奉献”价值准则,引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发展。
3.立足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以“科学家文化教育”为引领,以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切入点,打造有智慧的综合实践课程,构建丰富的乡土化特色综合实践活动。
二、课程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三、具体目标:
A考察探究活动 | 1.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会选择主题,学习分析解决问题 2.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3.形成合作、交流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4.学会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的方法。 |
B社会服务活动 | 1.拓展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守则、敢于担当的人。 2.学习制定服务计划,开展服务行动,融入生活,学会交往与合作。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学会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
C设计制作 | 1.学会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能将自己的创意、方案转化为物品或作品 3.提高学生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体验工匠精神 5.学会交流、分享,反思与改进 |
F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 | 1.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 2.体验职业角色过程,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 3.发现自己专长,培养职业兴趣,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活动方式
学段 | 考察探究活动
| 社会服务活动
| 设计制作活动 |
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
| 主题 | |
信息技术 | 劳动技术 | |||||
1-2年级 上学期
| 神奇的影子
| 生活自理我能行 | 我有一双小巧手 ——手工纸艺、陶艺 |
队前准备 | 神奇的秋天 | |
1-2年级 下学期 | 我与蔬菜交朋友
| 争当集体劳动小能手 | 我有一双小巧手 ——制作不倒翁、降落伞、陀螺等 |
入队仪式 | 我和春天有约 | |
3-6年级 上学期 | 我们的传统节日
| 家务劳动我能行
| 我是小画家 | 学做简单的家常餐
| 走进博物馆、爱国主义基地等 | 神奇的秋天 |
3-6年级 下学期 | 带着问题去春游(秋游)
| 我做环保宣传员
| ppt演示文稿展示
| 创意设计与制作(玩具、小车、书包、垃圾箱等)
| 我是小小养殖员
| 我和春天有约 |
安排说明:2019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下学期(3月-6月)的学校主题为“我和春天有约”,上学期(9月-1月)的学校主题为“神奇的秋天”,在这两个主题的大背景下,结合我校办学宗旨、地域特点以及学生学段,我们分别从四个领域各选择了两个主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学科、课时、师资,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计划、有学时、有师资,具体可行。以后每个年度学期初,再从《中小学综合实践指导纲要》中每个领域选择两个主题,确立本年度的综合实践内容。
五、实施保障
1.成立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冯建辉
副组长:谢国立、单春敏、徐丽娜、马旺忠、季春梅、徐洪国、于丽静
组员:全体班主任、全体科任教师
2.成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
教导处、大队部、团委、后勤、美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校本课程教师、科学教师、社团活动教师、体育教师、品社教师等
3.落实教师分组:
1-2学段:谢国立、徐丽娜、李东艳、王艳立、刘庆爱、徐悦、张红梅、吉宁、马向平、徐珊、杨国翠
3-6学段:单春敏、马旺忠、徐洪国、季春梅、3-6班主任、刘薇、李佳佳、徐卫军、刘俊双、徐卫军、王强、徐玉明、王强、贾双、马东娜
4.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学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考核要求和办法,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六、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1-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为1-2年级每周1课时,3-6年级每周2课时。根据区基础教育科要求将课时落实到课表中,设立专兼职综合实践老师,落实课时。
(二)制度落实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师资建设
1、培训内容:
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培训:教师的规划与设计技能;教师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教师的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师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能力。
2、培训形式:
学校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郭元祥著)作为本学期业务学习的重点之一,全面铺开,全员学习,定期交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活动中践行理论。
组织参观学校;听讲座或经验介绍;小组交流、讨论;专业技能短期集中培训。
(四)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2)建设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齐烈士陵园,博物馆参观基地——民俗博物馆、地震遗址公园博物馆等,每年定期参观组织活动;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家校联系,邀请更多的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我们的校外综合实践辅导员;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
(五)评价落实: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作好详细记录,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身发展、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自评、他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多种方式,采取评选实践小能手、颁发特长证书等形式进行激励。
开展科学评价。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